寄与是错别字,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寄予。
寄予是一个动词,由"寄"和"予"两个字组成。"寄"字表示寄托、寄放之意,"予"字表示给予、授予。寄予的基本含义是将希望、感情等寄托或给予他人、事物。这个词语承载着深厚的感情色彩,常用于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期望、信任或情感。
寄予的使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一、表达对他人的期望,如"寄予厚望"、"寄予希望";二、表达情感的寄托,如"寄予深情"、"寄予思念";三、表达信任和托付,如"寄予重任"、"寄予信任"。
让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句来理解这个词的正确用法:"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寄予了无限期望,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。""领导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干部寄予厚望,委以重任让他负责重要项目。""人们对新时代的发展寄予美好的憧憬,期待更加美好的生活。"
在使用寄予一词时,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第一,不要与"寄与"混淆,"寄与"是不规范的写法;第二,寄予通常用于抽象的感情、期望等的寄托,而不是具体物品的寄送;第三,寄予常常与"厚望"、"希望"、"期待"等词语搭配使用,构成固定搭配。
在现代汉语中,寄予一词使用频率较高,特别是在文学作品、新闻报道等书面语中。它可以用来表达各种积极的期望和情感,如"寄予期望"表示对未来的期待,"寄予同情"表示对他人的同情心,"寄予关爱"表示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。
在写作中,寄予一词的运用能够增添文章的情感色彩,使表达更加丰富深刻。例如,在描写师生关系时,可以说"老师对学生寄予殷切期望";在描写亲情时,可以说"母亲对儿子寄予深深的爱意";在描写事业发展时,可以说"公司对新项目寄予很大希望"。
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寄予不仅仅是一个表示期望的词语,它还包含了情感的寄托和托付的意味。使用这个词时,要注意语境的适当性,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。在正式场合,寄予的使用能够体现说话者的诚意和重视;在文学创作中,寄予的运用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。